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聚焦

【群众新闻网】给力!“12621工程”助力秦创原建设见效成势

发布日期:2022-03-29    作者:    来源:    点击量:4601   分享到:

“自从去年参加陕西省企业‘三新三小’创新竞赛获得一等奖后,我们的参赛项目依托秦创原平台进行了进一步研发和推广,新设计了一种利用电场作用改良盐碱土的装置,延伸了成果链、拓展了应用领域,最近已经进入中试阶段,项目对提升盐碱地的监测和治理水平意义重大。”3月24日,陕西地建土地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技术人员卢楠告诉记者。

卢楠参加的创新竞赛是由省科协联合省工信厅、省国资委举办的省级竞赛活动,活动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方面征集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小发明、小创新、小改造成果,得到了省内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一线科技工作者的积极响应,去年共有 1206个项目参赛,最终评出一等奖85项,卢楠的参赛项目“一种模拟盐碱化土壤水盐运移规律的装置”正是其中之一。

61b886a351eb9098b7b058ff5b1a8c3.jpg

举办“三新三小”创新竞赛正是省科协实施“12621工程”、助力秦创原建设的举措之一。去年7月,省科协制定了《助力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实施方案》,提出实施助力“两链”深度融合、构筑创新创业人才高地、营造科技创新良好氛围3大重点任务,从9个方面进行推进。

推动“秦创原”“科创中国”双平台互融互促

“今年1月疫情期间,我们联合新石器投入了3辆无人车在沣西新城试点运行,进行防疫物资末端无接触配送,在21天的运营过程中累计运行73趟(次),行驶里程582公里,运送物资超过13吨,为西安抗击疫情作出了贡献。”3月25日,陕西省汽车工程学会秘书长、陕西省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执行主任刘大鹏说。

fd490a971584dc16d5547709e93e56b.jpg

刘大鹏介绍,省汽车工程学会联合长安大学、陕汽集团等单位共同组建了陕西省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省科协帮助学会多方协调资源,支持跨学科协同创新平台建设。去年12月,陕西省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与秦创原创新促进中心签署入驻协议,落户西咸新区。“我们将依托秦创原,围绕权威智库、技术研发、测试认证、产业孵化、智慧交通五大核心业务,构建陕西省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创新生态。”刘大鹏说。

目前,陕西省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已启动智能网联汽车虚拟仿真实验室、自动驾驶与车路协同云监控平台及成果展示中心建设,可为企业提供研发测试、零部件测试、牌照认证测试等一站式测试服务。下一步,该中心将以金融投资和产业培育为纽带,深化与金融企业、股权投资机构、*产业引导基金的合作,孵化一批高科技公司,打造我省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孵化基地。

陕西省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的快速发展正是省科协促进“科创中国”和秦创原双平台互融互促的一个缩影。2021年以来,省科协积极争取中国科协支持,指导西咸新区成功入选“科创中国”试点城市,以秦创原总窗口建设为依托,汇聚创新资源,促进两链融合,探索科协组织服务陕西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和模式。

去年,省科协共在北京举办了3场“科创中国”西咸新区试点建设暨秦创原推介活动,引进7家全国学会、1家国际组织、1家创投机构、1家技术服务交易平台入驻西咸新区,组织56位专家入驻“科创中国”数字平台,发布科技需求48项。

今年2月,中国科协发布了2021“科创中国”系列榜单,西咸新区“科创中国”试点工作在全国65个试点城市(园区)中综合排名第一,另外在资源汇聚和转化对接两个单项评比中均位列第二名。“面向西咸新区产业高质量发展科技需求,今年我们将吸引更多创新资源落地秦创原,更多科技成果在秦创原实现转化。”省科协*组*李豫琦说。

发挥院士专家引领示范作用

“为打通科技链与产业链的转化‘堵点’,在省科协支持下,我们与中国工程院王双明院士合作建立了院士工作站,在矿山安全态势感知、生产安全监控、大数据智能分析等领域取得了一批在行业内具有广泛影响的技术成果。”3月18日,陕西山利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张勇敢说。

山利科技创立于1994年,目前已成为国内领先的安全科技企业,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全域安全产品技术解决方案提供商。张勇敢介绍,山利科技建立院士工作站后,先后承担了国家工信部、国家发改委专项3项,省级产业化项目3项,形成了实用新型专利8项,软件著作权5项。

“以煤矿安全领域为例,我们联合王双明院士团队自主研发生产了集温湿度、CO、CH4、位置、加速度于一体的矿用本安型的多参数无线传感器、煤矿安全风险与隐患识别的管控平台、矿山安全检测与事故处置装置等产品,填补了国内煤矿安全生产领域的矿工所处位置的井下环境危险感知、识别与处置的空白。”张勇敢说。

bdfd3a13e0a64e3896ca931f08ad317.jpg

除了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得益于院士专家团队的支持,山利科技通过高端讲座、技术指导、实操训练等方式加强了技术人才培养。目前已培养电子信息、安全工程相关专业人才7人,引进专业对口博士3人、高级工程师11人,还培养了综采面异常状态的智能视频检测技术及辅助决策系统应用“科学家+工程师”队伍,让优秀青年人才脱颖而出。

“科技创新、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我们将充分发挥院士、专家的引领示范作用,组建科技服务团,打造优质创新创业平台,全方位助力秦创原建设。”省科协常务副*李肇娥说。目前,省科协已在秦创原推动建立院士之家1个、院士工作站2家,成立企业科协工作站358个,服务企业500余家。

李肇娥介绍,按照“12621工程”安排,到2023年,省科协将在秦创原推动建立1个院士之家,10个院士专家工作站,成立10个园区科协,组建100个专家服务团,为我省23条重点产业链发展服务。

引导科技工作者融入秦创原建设

最近,陕西燃气集团交通能源发展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张鹏和他的团队一直在满负荷运转:一方面在加大“基于TRIZ理论的高速公路碳中和系统技术的研究”项目在全省高速服务区的推广应用,另一方面还在依托秦创原平台探索碳交易有关业务的开展。

张鹏介绍,“基于TRIZ理论的高速公路碳中和系统技术的研究”项目获得“秦创原•泾河新城杯”2021年陕西省创新方法大赛一等奖及中国创新方法大赛三等奖后,推广应用也进入了快车道。截至目前,已在陕西高速建成投运45个服务站点,累计完成投资约4亿元。每年可为约68万辆重卡提供清洁能源服务,年减少烟尘排放约988吨、二氧化碳约29万吨、PM2.5约227吨,减排成效显著。

aaa60738e282d795700f10ea31488b8.jpg

“我们的项目以高速公路区域减排降碳为研究对象,引入LNG低温存储、加注、气化工艺和BOG回收利用技术并同加氢、充电工艺相结合,可以有效提升天然气、氢气等清洁能源在高速服务区的使用效率。”张鹏说,“该项目的推广应用,实现了高速服务区燃油重卡、燃煤锅炉、部分毗邻村镇散煤燃烧的有效替代,解决了高速公路区域的减排降碳技术难题,今年我们计划在陕西高速推广建设15个服务站点。”

张鹏和他的团队参加的陕西省创新方法大赛正是省科协 “12621工程”的一项重要活动。“为充分发挥创新方法工作在增强企业创新动力和激发企业科技人才创新活力方面的积极作用,我们联合省科技厅、省国资委、西咸新区管委会共同主办了陕西省创新方法大赛,吸引了全省百余家企业的326个项目参赛,最终评出‘高精尖’项目65个,有力促进了产业链和创新链深度融合。”李肇娥说。

除了陕西省创新方法大赛,为引导全省广大科技工作者融入秦创原建设,去年以来,省科协还举办了陕西省科技工作者“双创”大赛,评出的296个决赛项目成果转化率达44%;实施青年人才托举计划“双百工程”,支持180位32岁以下青年科技工作者独立主持开展科研工作;培训一线工程师1500人,强化企业创新争先人才队伍建设;加强与省级研究机构和专业智库合作,征集遴选决策咨询智库专家,加强决策咨询队伍建设。

“今年,我们将以实施‘12621 工程’为统领,充分发挥科协及所属学会联系广泛、智力密集的优势,聚焦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企业培育,形成‘*产学研金服用’等各类创新主体的融通机制,助力秦创原建设尽快见效成势。”李豫琦说。(记者 霍强)  


链接链接essuess排行第六页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