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聚焦

【陕西日报】烂泥湾重回好江南

发布日期:2015-09-09    作者:    来源:    点击量:6869   分享到:

南泥湾旱地改水田项目是国土资源部、财*部批准的治沟造地土地整治重大工程,工程质量如何?效果怎么样?亩产多少?农民增收了没有?这些一直牵挂着国土资源部部长姜大明的心。近日,姜大明一行在陕西省国土资源厅厅长王卫华、陕西省土地工程集团总经理韩霁昌陪同下,专程来到南泥湾“旱地改水田”的土地整治工程现场重点调研。 
      1941年3月,八路军三五九旅在南泥湾开展了著名的大生产运动。而一首名为《南泥湾》的歌谣更是唱遍了大江南北。但是近十几年来,由于水稻种植劳动强度大,且传统耕作方式效率低下,大量稻田荒芜,种植面积一度不足100亩。当地农民宁愿不要国家补贴也不愿种地,因为一年下来根本没有收成,生活水平自然也上不去。南泥湾成了没人关注的“烂泥湾”。 
     为了改善当地环境,造福于民,让“烂泥湾”重现当年“陕北好江南”的风光,经陕西省国土资源厅、延安市*同意,陕西省土地工程建设集团先期投资对南泥湾土地进行大规模综合整治。南泥湾项目总建设规模为8800余亩,以“集中连片、配套齐全,稳产高产、生态高效、适宜观光”为建设目标。工程竣工后,水田由原来的30亩低标准改增为1500亩高标准,其他地类改为高标准水浇地,共恢复弃耕土地超过4000亩。
      “这块水田以前是旱地吗?水源在哪里?如何解决排、蓄问题?”姜大明走进田间地头,询问韩霁昌有关南泥湾项目改造的种种细节。韩霁昌回答:“以前是旱地,通过科技创新改成了水田,我们在工程实践中实现了四个创新:第一个创新,是通过‘拦、蓄、排’相结合的方式,科学布设灌排系统,解决了灌溉问题。第二个创新,是在土地整治工程中首次采用普探技术对地块土层厚度全面普探,合理划分田块;第三个创新,是通过对土壤持水和土壤壤流研究,利用截水沟‘旱时蓄,涝时排’,解决了沟道下湿地无法耕种的难题;第四个创新,在灌排一体渠上铺设盖板,一方面便于生物通行,是一条生物通道和生命走廊,有利于保持田块间的生态平衡,另一方面,便于游客深入田间,近距离感受稻田。” 
     “这块稻田多少亩?亩产多少斤呢?” 
     “1500亩,水稻产量从原来亩产200公斤增至400公斤,农民收入大幅增加。” 
     “这些地块是你们在承包吗?” 
     “我们没有承包,还是农民种。我们是不断地跟踪,不断地进行维护。农民自愿把土地租赁给一家合作社经营,又在合作社打工,有两份收入。” 

省国土资源厅厅长王卫华补充:“我们在土地占补平衡与后期经营管理方面探索出一条新路,就是集体的土地、国有的土地整理出来后就交给集体了。集体可以将其租赁给专业公司或是承包给大户进行规模经营。分散的土地是种不出来现代化的。” 
      在一问一答中,姜大明对南泥湾改造项目非常满意:“只有科技创新,才能推动土地工程建设,才能有高质量、高标准的农田产出。” 
     陕西省土地工程建设集团多年来坚持科技创新战略,结出了丰硕的果实:创造了盐碱地“改排为蓄、水地共处、和谐生态”治理新理论;发明了适宜不同农作物生长的砒砂岩与沙复配成土新技术;凝炼形成了废弃宅基地综合整治技术集成。多项成果达国际领先水平,直接应用到工程实践中,整治各类难利用土地,新增耕地近30万亩,累计推广应用200多万亩。以韩霁昌研究员为首的科研团队目前承担国家、省部、省国土厅及自主科研课题41项,荣获省部级科技奖励8项,发表论文300余篇,出版专著10部,发明专利8项。在了解到这些情况后,姜大明郑重地说:“原来我们对于矿产研究居多,看到你们的工程,才发现在土地上的创新同样重要。年底部里将召开科技创新大会,推动全国土地行业创新创效。” 
     *总*日前对耕地保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他强调,耕地是我国最为宝贵的资源。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把关系十几亿人吃饭大事的耕地保护好,绝不能有闪失。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依法依规做好耕地占补平衡,规范有序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省委、省*迅速贯彻*总*对耕地保护工作的批示精神,严格落实“以补定占,先补后占,占优补优,占水田补水田”*策,守好数量和质量的“双红线”,为三秦儿女保护好每一寸耕地。陕西省土地工程建设集团是陕西省土地整治的主力军和专业力量,将为全省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继续提供强有力的补充耕地保障,助推国家粮食安全,造福子孙后代。

链接精品永久入口链接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