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聚焦

【陕西日报】卤泊滩上写华章——陕西省地产开发服务总公司创新盐碱地整理模式纪实

发布日期:2008-12-05    作者:    来源:    点击量:9354   分享到:

全国人大常委、水利部原副部长索丽生教授在卤泊滩查看玉米生长情况


研究人员在治理后,长势良好的棉田里采集土壤样本


年终岁尾正是总结的时候,在省地产开发服务总公司,今年的总结却让人格外高兴,公司历时十年的卤泊滩盐碱地改造项目顺利通过省科技厅的成果鉴定,让人兴奋不已。

省地产开发服务总公司积极落实科学发展观,在陕西省国土资源厅的领导下,完成的卤泊滩土地整理项目,不仅新增了10200亩耕地,同时与西安理工大学合作探索出了一条“改排为蓄、水地共处、和谐生态”的盐碱地治理新模式,达到了同类研究的国际先进水平。卤泊滩盐碱地综合治理成果的推广应用,将会给全省37万亩盐碱地的治理开发带来革命性的影响,产生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昔日盐碱滩  今日富庶地


卤泊滩位于陕西省富平县和蒲城县交界处,总面积12.24万亩,70%是盐碱地,根据1986年土地详查的数据,其中有2.37万亩未利用地,3万亩间歇种植,4.34万亩低产田。卤泊滩的前身是卤阳湖,很长时间内是八百里秦川唯一的内陆湖。渔盐航运,杨柳渡头,当时不仅富庶,富有诗情画意。旧志载:“唐大历十年冻池生瑞盐。”到明末,卤阳湖慢慢死去、瑟缩成滩。八年抗战时期,卤泊滩出产的盐曾有力地支持了陕北的抗日军事行动。

卤泊滩的土壤化学类型是氯化物硫酸盐,滩上盛产芒硝。土壤长期以来由中度盐土和重度盐化潮土组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1年对未整理土壤的检测数据显示,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0.70%,全含盐量平均为0.774%,pH值平均为9.33。这里属大陆性干旱气候,全年蒸发量为1000毫米-1300毫米,是降雨量的2倍-3倍。

在当地人眼里,这片数以万亩的土地无异于鸡肋:种吧,收的粮食比撒的种子多不了几粒。不种吧,眼睁睁地看着这么多地闲荒着!真是“夏秋水汪汪,冬春白茫茫”,“只长盐蓬草,不长棉和粮”。

1998年,“耕地总量动态平衡”被写入新修订的《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一条明确规定:“国家鼓励土地整理。”随后,*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要以改造中低产田为重点,集中连片治理,力争平原地区大部分耕地实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如此,市场经济中的土地整理,既是现实需要,又有了制度上的保证,一片广阔天地展现在有志从事土地整理事业的人们面前。面对此,省地产开放服务总公司敏锐地意识到了商机。十年辛苦不寻常,让卤泊滩彻底换了模样!

今天,放眼望去,目之所及尽是方方正正的标准大田。沉甸甸的麦穗、一望无际的棉田、田边水沟里嬉戏的各种水鸟、路边逐年长大的小树、田里忙碌的农民、水边怡然悠然垂钓的农民、到处转悠看风景的老人和孩子……这些春夏秋冬四季生命的更换轮替和热热闹闹来来往往的人群,都在无声地向我们证明:卤泊滩,已经彻底告别了那曾经延续数百年的荒凉和死寂,变成了生机盎然的乐园!


科学规划  精心实施


1999年初,一个寒冷而平凡的日子,却留下了温暖的记忆。陕西省地产开发服务总公司领导陪同原陕西省土地管理局局长谭道发,赴国土资源部汇报工作,在谈到公司发展战略时,时任副部长李元对谭道发说:“新的《土地管理法》将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纳入了法制轨道,土地开发整理工作是个新兴产业,具有广阔的前景,你们公司可以将主营业务转变到土地开发整理工程上来。”一番话让公司领导茅塞顿

开。

同年4月,陕西省土地局在西安召开地市土地管理局长会议,部署实施新的《土地管理法》,会议达成一致意见:增加有效耕地,确保耕地占补平衡,应积极探索耕地开发整理新的管理形式和组织形式,开展耕地开发产业模式试点。此次会议后,陕西省地产开发服务公司

先后踏勘6处现场,走访咨询专家、领导50多人,经过反复分析、论证和比较,决定在富平卤泊滩和大荔县沙苑开发造田。其中卤泊滩计划开发总面积8700亩,分三期实施,一期开发2700亩,二期开发3000亩,三期开发3000亩,预计最终实现新增耕地约6600亩。

1999年4月5日,陕西省地产开发服务总公司,向原陕西省土地管理局提出立项申请,请求批准对富平县卤泊滩6600亩土地进行产业化开发,首期计划造田2000亩。

1999年5月7日,原陕西省土地管理局批复同意由陕西省地产开发服务总公司组织实施该项目,并将该项目列为1999年度省级耕地开垦试验项目。

随后陕西省地产开发服务总公司于1999年5月8日召开总经理办公会议,具体研究部署该项目的实施工作。成立了“陕西省地产开发服务总公司卤泊滩造田工程项目部”。

1999年6 月18日在卤泊滩施工现场举行了盛大开工仪式。时任中共陕西省委常委、省*法委*孙安华、省司法厅副厅长周铁焕、原省土地管理局局长谭道发、副局长孟建国及局各处室领导、省劳教局、渭南市、富平县*等单位主要领导以及陕西电视台、陕西日报、中国土地报等新闻单位的记者参加了开工仪式。孙安华发表了重要讲话,谭道发下达开工令,卤泊滩土地开发造田工程正式启动。

起初,公司委托西安理工大学水利水电土木建筑研究设计院所作的施工设计,依循的是西北内陆盐碱地治理的惯例,强调冲洗排水,工程重点在于打通项目区到洛河约30多公里的排碱渠。工程按规划应先修路通电,然后确保排碱渠道畅通,再配套井、灌溉渠道和林网等设施。标准田块面积不超过60亩,南北长400米,东西长100米。共需开挖布设人小沟渠55条,占地300多亩,构成农田蓄水沟网。

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国土资源部和陕西省领导多次亲临施工现场视察和指导,对卤泊滩造田开发工程予以充分肯定:1999年12月19日,陕西省*副秘书长贾湘在原省土地管理局局长谭道发陪同下视察了卤泊滩新开发土地的种植情况;2000年3月15日,国土资源部副部长鹿心社在省*副秘书长薛汉军、原省土地管理局局长谭道发等人陪

同下考察了施工现场;2000年4月25日,时任国土资源部副部长孙文盛视察了渭北找水项目卤泊滩深水井工程。

截至2001年6月,一、二期工程共开发盐碱荒地3822.4亩,新增高标准水浇地3095.3亩,交通用地187.1亩,包括灌溉渠、蓄水池和排碱沟在内的水域面积328.6亩,其他用地(含防护林用地)212亩。渠、路、林、沟、田勾连一体,工程技术面做得干净漂亮。


打破传统  大胆创新


面对初步整理出来的土地,省地产开发服务公司的决策者们心里却是百味杂陈。传统的治碱思路一贯认为,盐碱地治理工程的成败与否,就在于水能否排出去。排、灌、平、肥的系列工程措施,核心在“排”。原设计通往洛河的排水渠达数十公里,工程量大,工期长,后续资金已无法保证,排不出去的盐碱水在田间沟渠里徘徊荡漾。正在众人因为眼看排水系统无望而陷入苦闷时,作为生态区受到保护的红碱淖在项目负责人的脑海里划过,他们的思路猛然一百八十度大转弯:为什么要将水排掉?谁说碱水不是资源?

“在干旱与半干旱地区,蒸发量大,农民在不得已的时候还得用碱水来保苗。”他们回忆当时的思路,向记者解释说:“盐碱水也是宝贵的资源。这里是二黄灌区的退水地,包括明水和潜水,明水是浇不完的水通过渠道退到这里,潜水是通过地下渗透排到这里,潜水比明水多得多。我想到把潜水变为明水,这样使水体积变小。这里蒸发量大,刚开始,排碱渠里几乎没水,后来水随地形走,现在一挖就有水,明水总体上在增多。”

经过反复研究、咨询、讨论,公司取消了原设计中排水系统的建设,包括占地200亩的高位调节水池、截留排水沟、浆砌石护面水坝等原计划用于排水的工程设施。就这样,“水土分布共处、以蓄为主,自我修复”的盐碱土地整理及生态恢复新模式,在实践的磕磕绊绊中,以一种介乎自然选择和人为决策之间的临界状态降临到卤泊滩。

如此胆大的决策使项目实施者内心忐忑,毕竟这关系到几千亩土地的未来,关系到整个工程的成败,蓄在田边的水会不会是悬在卤泊滩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水里的盐碱分子能那么老实呆着不动吗,会不会刚整理好的土地能耕种几年再返碱,将一切打回原形?

2001年6月21日,项目经省国土资源厅验收通过后,为了更好地总结经验,陕西省地产开发服务总公司制定了卤泊滩试区田间水土作物

监测方案。安排专人负责大田观测实验,主要针对在利用过程中土壤、水、作物生长(产量)等变化,共设置土壤剖面长期观测坑7个,蓄水沟水样检测点10个,同时对试区作物生长、产量和逐日降雨量进行逐年统计和分析。5年期间,共完成土壤样本检测60次,检测样品3360个,

检测水样60次,检测样品600个。

5年间,土壤的PH值基本稳定在8.30左右;全盐基本在0.2%以下;在正常年份,棉花的出苗率由原来的40%提高到了90%以上,棉花籽棉产量由2002年的150斤/亩提高到2006年400斤/亩;土地承包价也由

2001年的40-80元/亩提高到2006年的180-200元/亩。

2006年,在陕西省国土资源厅新*组大力支持下,陕西省地产开发服务总公司在总结研究的同时加大了土地开发整理工作力度。王登记厅长、燕崇楼副厅长等领导多次现场考察、提出了大量指导意见、

要求更深入开展研究和推广工作。2006年11月-2008年9月,陕西省地产开发服务总公司在原一二期工程的基础上扩大实施了三、四期工程(二十二个项目),分别于2007年10月和2008年9月全部完工并通过省国土资源厅验收。

2007年3月开始,省地产开发服务总公司在大荔县盐池洼将过去的办法彻底推翻,按照卤泊滩造地的实践经验成功实施了四期改造工程,

共治理面积4800亩,新增耕地4500多亩地,台田与蓄水渠共处,蓄水渠旁的台田里,庄稼长势非常好;蓄水渠里盐碱水没有对庄稼造成任何坏的影响。


硕果累累  意义重大


2008年金秋十月,由陕西省科技厅主持,对省地产开发服务总公司和西安理工大学完成的《陕西省卤泊滩盐碱地综合治理的和谐生态模式研究与实践》成果组织了科技鉴定。鉴定委员会由全国人大常委、水利部原副部长索丽生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仑等组成。鉴定意见认为“该成果治理模式有突破,理论研究有创新,工程实践有成效,成果总体达到了同类研究的国际先进水平”。

新模式的闪光点:改“排”为“蓄”,营造和谐生态环境。卤泊滩盐碱地整理项目在立项时,就把研究目标确定为:将退化的盐碱地改良为高质量的农田生态系统。不仅仅是造出农田,还要建成高质量的生态系统。换句话说,就是要走一条既符合卤泊滩实情,又能取得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三赢”的土地整理新路子。这是科学发展观的高要求。

对于这项成果,陕西省国土资源厅王登记厅长的话一语中的,“这项成果关键问题是对过去治理盐碱地方式的一场革命,也是技术上的一种创新,从本质讲,是科学发展观指引的结果”。

索丽生教授评价道,“一种新模式能否稳定下来,发挥出长久效果,取决于模式机理是否科学,是否符合科学规律。卤泊滩盐碱地整理模式在继承传统模式的基础上,又有了许多新的突破。”

盐碱地治理的关键是解决盐分的重新分布问题,以往,都是以排水为主,也就是把盐碱水当“敌人”,坚决消灭(排走)。新模式则是将盐碱水视作宝贵资源,以趋利避害为终极目标,重新布局水土,即在单元田块间合理布置蓄水沟,通过降水、退水溶解土壤中的盐分,把盐分带到较深部位,经过地面蒸发、作物蒸腾、生物吸收转化等在区域内自身降解,部分有害盐分转化为有机肥。天长日久,土壤、水

系里的盐分逐步减少,水生、陆生动植物品种逐渐丰富起来,呈现出一片盎然生机,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由于网状水体的支持而逐步实现。随着林带林网形成、生态环境改善,耕作层积盐越来越少,即使在返盐季节,如灌溉得当,积盐也不会影响作物生长。

卤泊滩“水地共处,和谐生态”的盐碱土地整理新模式不仅仅是技术运用上的调整,更是理念上的创新和进步。盐碱地在我国国土上广泛分布,其成分和水文地理条件不尽相同,卤泊滩工程的具体操作方法不可能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仙丹妙药。然而,它透露出来的科学理念,值得投身盐碱地治理、投身土地整理、甚至是所有关注中国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人们去关注,去思考。

十年磨一剑,卤泊滩土地整理工程将顽固了几百年的盐碱地整为良田。经测算,卤泊滩项目区共新增耕地10200余亩、水面600余亩,

周边村约2000余亩耕地质量和设施得到全面提高,粮食平均亩产量由2000年的55公斤提高到2007年的400公斤,年经济总收入更是由2000年的23.16万元跃升到2007年的461.66万元。采用新模式,卤泊滩治理实际新增耕地每亩直接投资约4200元,是同期国家土地开发整理定额标准的一半。截至2007年底,投资成本已全部收回。

资料显示,类似卤泊滩这样的盐碱滩在陕西有37万亩,我国盐碱地面积约有5.2亿亩,全世界约有143亿亩,如果新模式可以适用推广,不仅可以创造出相当可观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效益,还可以节约大量的工程费用,意义重大而深远。

对此,专家们给予了极大希望,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山仑的观点很有代表性:“从近十年的实践成果来看,卤泊滩模式经受住了考验,它的前景我是看好的,希望有关部门继续给予支持,使这个项目进一步完善。”

链接5g影院天天爽aqdvip亚洲品质论坛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