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聚焦

【科学时报】点荒滩成良田

发布日期:2011-12-21    作者:    来源:    点击量:7310   分享到:

“这是项目模拟区的冬小麦越冬苗,生长情况与对照区苗情长势基本一致,抗旱性还更好一些。”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刘彦随兴奋地对记者说。

刘彦随说的是“旧河道荒石滩土地整治中客土厚度与耕作层稳定性优化研究”项目,项目的研究目的是整治陕西约20万亩旧河道荒石滩。

12月18日下午,记者随刘彦随等一行从西安出发,到位于近百公里外的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土地利用工程研究基地采访。该基地也叫陕西省地产公司富平实验基地。当天上午,在陕西省地产开发服务总公司和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全面合作签约后,该基地还挂上了“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土地利用工程研究基地”的牌子。

当日下午阳光普照,对位于渭北黄土高原沟壑区的富平县而言,这是入冬以来难得的好天气。但因今冬少雨雪,裹挟着黄土的西北风不时刮过,使处于空旷田野的人们,感到寒风刺骨。夕阳映照下,远离周围村镇的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土地利用工程研究基地也多了几分孤寂。

虽然一天内奔波于北京—西安—富平基地,但在刘彦随的脸上,记者没有看到一丝疲惫之态。

刘彦随动情地说:“作为中科院的一名研究员,我是陕西人,我感觉不到冷,也不觉得累,只觉得非常激动。”

相关人员告诉记者,由陕西省地产开发服务总公司、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和西安理工大学历经三年联合完成的“毛乌素沙地砒砂岩与沙复配成土核心技术研究及工程示范”科技成果,使毛乌素沙地变良田成为可能,并在一些沙海展开绿色画卷。

陕西省地产开发服务总公司利用该项技术成果,在榆林大纪汗的2300亩示范工程、孟家湾的23000亩推广工程研究与标准化造地实践中,变砒沙岩与沙“两害”为“一宝”,取得了显著成效。

项目取得了一定成绩,刘彦随最近又开始思考,毛乌素沙地周边还有内蒙古腾格里沙漠,面积达4.3万平方公里,和榆林市的面积差不多。该地区地表干旱,但地下也有百米厚的储水层,还有类似的成岩成土条件,是否能够探索一条土地开发整治的新路子?“我们想通过进一步细化、深化榆林科学造地的成套技术,把这些具有共性的工程技术应用到其他典型地区进行研究与示范。”刘彦随说。

事实上,此次签约的合作协议内容中即包括逐步建成一个可为国家提供保障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决策智库。

刘彦随说:“今天这么讲,似乎有些说大话,但我想至少可作为努力方向和阶段性追求。”

他这么说未免有些谦虚。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刘彦随研究团队在陕西、山东、海南等地长期的实地调查和深入的实证研究基础上,已先后向*及相关省部委提交了十多份咨询研究报告,得到了相关领导的重要批示。

“路得一步一步地走,饭要一口一口地吃。如果通过不懈努力,我们逐步作出些对地方乃至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有支撑、引领的科技成果,那再多的辛苦和付出都是值得的。”刘彦随说。

链接5g影院天天爽链接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