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聚焦

【中国国土资源报】卤泊滩的前世今生 ——陕西省盐碱土地整理模式创新纪实

发布日期:2008-10-20    作者:    来源:    点击量:10662   分享到:

“成果总体达到了同类研究的国际先进水平。”10月7日,在陕西省科技厅主持的成果鉴定会上,专家委员会对《陕西省卤泊滩盐碱地综合治理的和谐生态模式研究与实践》给出了这样的鉴定意见。


从“一年四季白泛泛”到现在的方田万亩,从过去“只长盐蓬草”到如今的麦吐穗棉开花,十年间,盐碱地竟然换了模样!由陕西地产开发服务总公司和西安理工大共同完成的卤泊滩土地整理项目,不仅新增了10200亩耕地,还为盐碱地整理探索出了一条“改排为蓄、水地共处、和谐生态”的新模式。


“卤泊滩,卤泊滩,一年四季白泛泛。有女不嫁卤泊滩,男儿有志快出滩。”“夏秋水汪汪,冬春白茫茫,只长盐蓬草,不长棉和粮。”几句直白的民谣,道出卤泊滩这片贫瘠荒凉土地上生存的农民世世代代的艰辛。


卤泊滩在哪里?在陕西省富平县和蒲城县交界处。当年共产*领导穷人闹革命,著名的渭华起义就是从这一带发起的。卤泊滩总面积12.24万亩,70%是盐碱地,根据1986年土地详查的数据,其中有2.37万亩未利用地,3万亩间歇种植,4.34万亩低产田。土地大面积的荒凉制造了难以摆脱的贫穷,像一块巨石压在当地人民头上。


然而,2008年7月,记者来到富平境内的卤泊滩上,放眼望去,目之所及尽是方方正正的标准大田,田边的蓄水沟高高的芦苇边,随处可见悠然垂钓的当地村民;棉田生得煞是整齐,到田里拨开看,每株少说坐桃二三十个。路边碰见滩北边下王村73岁的老人王景璋,他没有承包种地,也没有事做,就是骑自行车到滩里来逛,“看风景!”记者问老人知道不知道盐碱地怎么变成现在这副模样?老人爽快地笑了,说:“怎么不知道!我念过书,识字,地头那大牌子(指土地整理工程标示牌)写得清楚着呢。这工程可不小,效益挺大挺好啊!”旁边一个小男孩挽着刚打来的一篮草,好奇地看着我们。老人告诉记者,滩上长的草可以喂羊喂牛了,也是这几年的事儿。


是谁让盐碱地短短数年间化作良田?按传统治碱方法应该排出去的水,为什么竟然留在了田边?这种不排水反而蓄水的治理方法难道不怕土壤返碱吗?谁发明了这种既有经济效益、又有生态效益、还能大量节省工程造价的治理方法?


面对记者的一连串疑问,十年前破土动工向这片地要耕地、要生命的拓荒者——陕西省地产开发服务总公司的同志们,笑呵呵很得意,却都不好意思多说。然而,作为我国新修订的《土地管理法》实施后耕地占补平衡异地开发的第一批土地整理项目,卤泊滩沉甸甸的麦穗、一望无际的棉田、田边水沟里嬉戏的各种水鸟、路边逐年长大的小树、田里忙碌的土地承包者、水边怡然悠然垂钓的农民、到处转悠看风景的老人和孩子……这些春夏秋冬四季生命的更换轮替和热热闹闹来来往往的人群,都在无声地向我们证明:卤泊滩,已经彻底告别了那曾经延续数百年的荒凉和死寂,变成了生机盎然的乐园!


人与盐:恩恩怨怨千百年


卤泊滩的前身是卤阳湖,烟波浩渺,很长时间内是八百里秦川唯一的内陆湖。渔盐航运,杨柳渡头,当时不仅富庶,且多有诗情画意。旧志载:“唐大历十年冻池生瑞盐。”到明末,卤阳湖慢慢死去、瑟缩成滩,空余“板桥渡”这样引人遐思的地名。八年抗战时期,卤泊滩出产的盐曾有力地支持了陕北的抗日军事行动。今天,滩上未经治理的地方仍能看到不少当初熬盐遗留的小盐包。


卤泊滩的土壤化学类型是氯化物硫酸盐,滩上盛产芒硝。土壤长期以来由中度盐土和重度盐化潮土组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1年对未整理土壤的检测数据显示,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0.70%,全含盐量平均为0.774%,pH值平均为9.33。地势四周高、中间低,形成槽型封闭式洼地,洼地南源和渭河三级阶地相接,洼地内开阔平缓,由西北向东南方向倾斜。这里属大陆性干旱气候,全年蒸发量为1000毫米~1300毫米,是降雨量的2倍~3倍。这片数以万亩计的土地在当地人眼里无异于鸡肋:种吧,收的粮食比撒的种子多不了几粒,不种吧,眼睁睁地看着这么多地闲荒着!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卤阳劳教所最先对富平境内的卤泊滩进行过小面积的整理开发,人工开挖排碱沟,种植的抗碱作物甜菜收成尚可。后来由于不合理的耕作方式,地块盐碱上泛,又撂荒了。1974年,蒲城县*组织群众修建排水治碱工程。由于资金不足,设计标准偏低,若干年后工程整体瘫痪。


1979年,陕西省科委组织西北水土保持研究所、渭南地区洛惠渠管理局等单位成立“渭南地区蒲城县卤泊滩盐碱地改良综合治理中心”,历时6年改良卤泊滩的盐碱地1.2万亩,取得10项科研成果,治理区内几个农业村亩产翻了几番。但此后20年间鲜有新举措,那1.2万亩新造耕地也日益次生盐碱化。改革开放二十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飞速演进,人地矛盾突显,我国耕地面积锐减。1996年6月,“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土地管理战略目标”在全国土地管理厅局长会议上被提了出来。次年,《中共*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切实保护耕地的通知》(即中发11号文)发布,明确要求各地严格按照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要求,做到本地耕地总量只能增加不能减少,并努力提高耕地质量。1998年,“耕地总量动态平衡”被写入新修订的《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一条明确规定;“国家鼓励土地整理。”随后,*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要以改造中低产田为重点,集中连片治理,力争平原地区大部分耕地实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如此,市场经济中的土地整理,既是现实需要,又有了制度上的保证,一片广阔天地展现在有志从事土地整理事业的人们面前。


改排为蓄,把盐碱水留在沟渠里


1999年初,一个寒冷而平凡的日子,却留下了温暖的记忆。陕西省地产开发服务总公司副总经理韩霁昌陪同原陕西省土地管理局局长谭道发,赴国土资源部汇报工作,在谈到公司发展战略时,时任副部长李元对谭道发说:“新的《土地管理法》将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纳入了法制轨道,土地开发整理工作是个新兴产业,具有广阔的前景,你们公司可以将主营业务转变到土地开发整理工程上来。”一番话让韩雾昌茅塞顿开,公司前景与时代呼声的对接,让他激动不巳。


同年4月,陕西省土地局在西安召开地市土地管理局长会议,部署实施新的《土地管理法》,会议达成一致意见:增加有效耕地,确保耕地占补平衡,应积极探索耕地开发整理新的管理形式和组织形式,开展耕地开发产业模式试点。此次会议后,陕西省地产开发服务公司先后踏勘6处现场,走访咨询专家、领导50多人,经过反复分析、论证和比较,决定在富平卤泊滩和大荔县沙苑开发造田,先后完成了两地开发造田工程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和规划图。其中卤泊滩计划开发总面积8700亩,分三期实施,一期开发2700亩,二期开发3000亩,三期开发3000亩,预计最终实现新增耕地约6600亩。


经陕西省士地局批准,自1999年6月,该公司开始对卤泊滩盐碱地进行大规模的治理。起初,公司委托西安理工大学水利水电土木建筑研究设计院所作的施工设计,依循的是西北内陆盐碱地治理的惯例,强调冲洗排水,工程重点在于打通项目区到洛河约30多公里的排碱渠。工程按规划应先修路通电,然后确保排碱渠道畅通,再配套井、灌溉渠道和林网等设施。标准田块面积不超过60亩,南北长400米,东西长100米。共需开挖布设人小沟渠55条,占地300多亩,构成农田蓄水沟网。


改造盐碱地岂是一件容易的事?没有任何可以遮荫的植物,白天人在太阳底下一晒一天无处躲避;水里含盐碱成分太高而无法饮用,吃一口水都要从很远的地方运来;那地方群众都穷,施工队晚上只能住在简易工棚里……


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国土资源部和陕西省领导多次亲临施工现场视察和指导,对卤泊滩造田开发工程予以充分肯定:1999年6月18日,省委常委、*法委*孙安华出席了开工仪式。视察了施工现场,并发表了重要讲话;1999年12月19日,陕西省*副秘书长贾湘在原省土地管理局局长谭道发陪同下视察了卤泊滩新开发土地的种植情况;2000年3月15日,国土资源部副部长鹿心社在省*副秘书长薛汉军、原省土地管理局局长谭道发等人陪同下考察了施工现场;2000年4月25日,时任国土资源部副部长孙文盛视察了渭北找水项目卤泊滩深水井工程。


截至2001年6月,一、二期工程共开发盐碱荒地3822.4亩,新增高标准水浇地3095.3亩,交通用地187.1亩,包括灌溉渠、蓄水池和排碱沟在内的水域面积328.6亩,其他用地(含防护林用地)212亩。渠、路、林、沟、田勾连一体,工程技术面做得干净漂亮,至少“看起来很美”。


然而,面对他们初步整理出来的土地,地产开发服务公司的决策者们心里却是百味杂陈。传统的治碱思路一贯认为,盐碱地治理工程的成败与否,就在于水能否排出去。排、灌、平、肥的系列工程措施,核心在“排”。原设计通往洛河的排水渠达数十公里,工程量大,工期长,后续资金已无法保证,排不出去的盐碱水在田间沟渠里徘徊荡漾。正在众人因为眼看排水系统无望而陷入苦闷时,作为生态区受到保护的红碱淖在韩霁昌的脑海里划过。从小在水利局大院里长大的他,对水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亲近和敏感,他的思路猛然一百八十度大转弯:为什么要将水排掉?谁说碱水不是资源?


“在干旱与半干旱地区,蒸发量大,农民在不得已的时候还得用碱水来保苗,饮鸩止渴。”他回忆当时的思路,向记者解释说:“盐碱水也是宝贵的资源,可究竟怎么利用,当时对我来说也是混沌不明。这里是二黄灌区的退水地,包括明水和潜水,明水是浇不完的水通过渠道退到这里,潜水是通过地下渗透排到这里,潜水比明水多得多。我想到把潜水变为明水,这样使水体积变小。这里蒸发量大,刚开始,排碱渠里几乎没水,后来水随地形走,现在一挖就有水,明水总体上在增多。”


经过反复研究、咨询、讨论,公司取消了原设计中排水系统的建设,其中包括占地200亩的高位调节水池,及与之配套的截留排水沟、浆砌石护面水坝等原计划用于排水的工程设施,并取消了提水排碱向东的关键措施,增加根据20年一遇洪涝标准在治理区最东部规划出面积约200亩的淹没区。


“我想通了”,韩霁昌回忆说,“这么多水搁在那里,原设计想挖个湖,造一个生态景观,但是生态景观虽好,改造不了土地。而且我认定肥水搁田间的沟里比搁池子里更有好处。”就这样,“水土分布共处、以蓄为主,自我修复”的盐碱土地整理及生态恢复新模式,在实践的磕磕绊绊中,以一种介乎自然选择和人为决策之间的临界状态降临到卤泊滩。


韩霁昌做决策时“胆大包天”,但内心总是忐忑:毕竟,这关系到几千亩田地的未来,关系到造地工程的成败,蓄在田边的水会不会是悬在卤泊滩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水里的盐碱分子能那么老实呆着不动吗?会不会刚整理好的土地能耕种几年,几年后再返碱,将一切打回原形?


当年年底,卤泊滩盐厂来人找韩霁昌,带来好消息:棉花长得不错,地块以每亩40元到80元的价格承包出去了。要知道,原来五块钱一亩都没人要啊。


第二年,富平县国土局领导来西安,告诉他卤泊滩周边农民都开始受益了,收入增加了。


2003年,他的副手成生权带来消息:


土地承包价涨到了每亩120元。


带着微微的喜悦和仍然担心的复杂心情,此时已是省地产开发服务总公司总经理的韩霁昌做了一个保守的决定:对大荔盐池洼的盐碱地进行开发试验,这次他选用获得过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奖的抽洛河泥水淤地压碱的办法,对盐池洼最西端(相对最高处)的700余亩土地进行了治理。2004年也获得了较好的收成(亩产籽棉400斤左右),但到了2006年,只有不到200亩土地仍能耕种,200多亩耕地完全返碱,还有200多亩土地大部分返碱,这对他们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打击——难道说,盐碱地就必须三年淤一次才能保证耕种吗?


2006年,几个人都传来消息:卤泊滩土地每亩承包价涨到了180元~200元,还包不上,要托熟人、走后门。成生权等人给他带回了在卤泊滩拍摄的录像。


成功了?!再试试。2007年,在王登记厅长领导的陕西省国土资源厅新一届*组的大力支持下,省地产开发服务总公司在大荔县盐池洼将过去的办法彻底推翻,按照卤泊滩造地的实践经验又造了4000多亩地,台田与蓄水渠共处,蓄水渠旁的台田里,庄稼长势非常好;蓄水渠里盐碱水没有对庄稼造成任何坏的影响。又成功了!


当面对这纵横有序的沟渠里的盐碱水,盐碱水旁边的高质量的耕地,耕地里的农作物,以及其他能叫上名或根本叫不上名的许许多多野生动植物和谐共生的新卤泊滩,记者心里是多么欣喜啊!2001年6月陕西省国土资源厅验收时,土壤pH值由9.33下降到8.29,而今天,经过几年小系统内的自我循环调整,土壤pH值普遍稳定在8以下。


经过多年的反复实践,韩霁昌心里对盐碱水和耕地共生的模糊观念也随之逐渐明朗起来:只要将盐碱水和土壤分离开来,按照一定的格局共处,不仅不会对作物产生不良作用,还会涵养水分改善环境。


后来,韩霁昌将这个观点作为自己博士论文的核心,进行了大量的水盐分子运移规律的实验。“我认为,水与十的布局达到某种平衡时,土地增值,宜于人居、耕作。依水而居从古至今就是人类的理想状态。卤泊滩的实践证明,盐碱水和土壤本身是不矛盾的,矛盾的地方是互相渗溶变成了不可利用的盐碱地。水土分离时相安无事,水涵养环境,生长芦苇杂草,成为野生动物的栖息地,生态环境大为改善。土壤成为可利用的耕地,创造出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系统自我调节,和谐由科学而生


土地整理后新的封闭小环境怎样阻止或者延缓盐分的累积,让盐分含量不升反降?任何一个第一次踏上卤泊滩的人都会像西安理工大学的解建仓教授一样有此一问。蓄水沟里芦苇等耐碱植物和吸碱野生鱼所起到的作用不可小觑,解教授说,此外,治理后盐分分布趋于均匀和二黄退水也可能是起到作用的因素。而工程自身,通过控制单元田块间蓄水沟系的明水水位,可以调控田块土壤内的地下水位,实现盐分在土壤—水体—植物内部及界面的迁移转化,达到给耕作土壤排碱的目的。比如,在丰水年,顺应地势、靠台田高差调节蓄水沟网的水位,把多余的水通过蓄水支沟运送到下游;如遭遇洪水,则牺牲下游预留的200多亩耕地,将其临时转为淹没区,形成明水水面,待洪水退去,淹没区存水通过蒸发和整个蓄水沟渠的调节,又可逐步转换为可利用地,从而实现水土资源的动态转换与相对平衡。


传统的盐碱地改良措施在卤泊滩也发挥了综合效应:


高包起盐,平地抑盐。对治理区的大范围平整,改变了原先的高部位局部水循环方向,消除了盐分富集的部分地形条件。

林木的蒸腾作用,也可降低地下水位,控制土壤返盐,促进土壤脱盐。目前,公司在治理区植树约20余万株,林木覆盖率达11.64%。此外,深耕晒堡和大水淋盐,仍然是新垦盐碱荒地改良的必经之路。不过,在卤泊滩的小系统内,新开发耕地只需两到三次大水漫灌淋盐,pH值降下来以后,水盐、水土即可在系统内部得到自我调节,无需再重复引淡淋盐。

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原水利部副部长索丽生给予卤泊滩盐碱土地整理新模式以高度评价:一种新模式能否稳定下来,发挥出长久效果,取决于模式机理是否科学,是否符合科学规律。卤泊滩盐碱地整理模式在继承了传统模式的基础上,又有了许多新的突破。如考虑到盐碱水资源的利用、生物措施所发挥的降碱作用、合理地布置蓄水沟等。因此,从原理上,新模式是科学的。成果新增了万亩耕地,省钱又省工,丰收的作物、和谐的生态环境。都证明新模式经受住了近十年的实践。

我国旱地领域学术带头人、中国工程院院土山仑在听了项目研究成果后表示:我虽然不是专门研究盐碱土地治理的,但就我所了解的情况来看,治理成效很明显,令人感到振奋。“改排为蓄”是很有道理的,对干旱缺水地区盐碱地治理有一定积极意义,对保护当地生态环境意义重大。我建议有关部门要继续支持这个项目,让这个项目继续做下去。


水利和盐碱地改造专家李佩成院士不无感慨地说:卤泊滩这个地方我很熟悉,周边华阳、刘集、施家、留古等乡镇我都去过多次,滩内生态环境恶劣,以前我们也想过改造,周边也试种过甜菜等抗碱作物,也想过要把然碱渠打通到洛河,把盐碱水排出去。但由于当时对耕地需求不迫切,加之投资大等种种原因没有做下去。你们用了十年时间,采取新的模式,取得了成功,改变了面貌,改善了生态环境,是个大好事。这是个科学,希望你们能进一步从机理上总结,在更大的范围内推广。我认为盐碱地去盐后水资源丰富本身是个优势,现在许多高产田都出在去盐碱化的土地上,这就更说明脱盐后的土壤里水的作用巨大。


而今的卤泊滩,蓄水沟渠构筑的水面体系形成了小气候。水地共生,各种鸟类、鱼类、野鸡野鸭等野生生物长年栖息于此,天鹅、灰鹤也把这里荣升为它们新的秋季度假胜地。算经济账的话,不仅新模式工程造价大大节约,1999年治理每亩投资约4200元,目前每亩产值约1500元/年。项目区2002年下半年进入正常生产期,截至2007年底已2倍收回投资。从社会效益看,卤泊滩的标准高产棉田,已纳人基本农田保护范围;初步建成的现代规模农业格局,对卤泊滩周边地区起到了示范和带动作用。此外,在改造过程中形成的约300多亩网状水系,使原来周边二黄灌区退水渗透更加流畅。原二黄灌区设计中允许5%~10%的次生盐碱化面积被消化殆尽,变身为稳定的高产良田。


在工程治理中,校企合作一直被延续下来,尽管有争论,甚至出现观点对立,但并不影响他们对科学研究的积极态度,原因?机理?为什么?随时会出现在教授及工程技术人员的探讨当中。新模式的机理试验,特别是盐碱去向、水和土之间的水盐运移规律及生态模式恢复评价体系等研究,正在韩雾昌及其博士生导师解建仓教授的领导下,由数十位教授、博士、硕士及工程师组成的科研团队进行攻关,形成成果。金秋十月,该成果通过陕西省科技厅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专家们一致认为该成果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中国有5亿多亩盐碱地,卤泊滩模式魅力无穷


目前,陕西地产开发服务总公司已着手把卤泊滩模式运用于周边类似地区。卤泊滩三、四期治理项目2007年动工,今年5月全部建成,它们完全继承了一、二期设计理念和工程措施,沟、渠、路与一、二期接合,建设规模8400亩,建成水浇地7826亩,其中新增耕地7126亩,整理原有耕地约700亩,形成网状水面(蓄水沟)300多亩。


卤泊滩一到四期项目的完成,标志着卤泊滩核心滩区权属清晰的盐碱地全部治理完毕,万亩标准农田初步形成。为滩区土地使用权单位新增设施配套完善、且具有系统自我修复和调节功能的耕地10200多亩,水面600多亩。同时也使得周边村约2000多亩耕地质量和设施得到全面提高。


大荔盐池洼位于大荔县伯士乡,是关中地区盐碱地的重灾区。地界上处处是泛白的盐包、废弃干涸的鱼池和杂草丛生的土庄。2003年,当地用常规的筑坝引洪淤地方式零星治理盐碱,不想两三年后严重返盐。2006年12月,陕西地产开发服务总公司通过对盐池洼的盐碱成因进行综合分析,认定其盐碱成因和现有自然条件与卤泊滩类似,决定在这里应用卤泊滩模式。工程总建设规模4865亩,分四期实施,2008年5月全部建成,目前验收工作正在进行。项自营造水浇地约4500亩,形成网状水面310亩。预计根据当地的种植结构和习惯,实行西瓜和棉花套种后,土地年净收益可达540万元。


卤泊滩“水地共处,和谐生态”的盐碱土地整理新模式不仅仅是技术运用上的调整,更是理念上的创新和进步。盐碱地在我国国土上广泛分布,其成分和水文地理条件不尽相同,卤泊滩工程的具体操作方法不可能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仙丹妙药。然而,它透露出来的科学理念,值得投身盐碱地治理、投身土地整理、甚至是所有关注中国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人们去关注,去思考。


长久以来以“排”为核心的盐碱地治理模式,仿佛为土地安装了一套人造的血管,时不时地为其换血。人类通过压碱与返碱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将自己摆在了自然的对立面,阶段性胜利之后洋洋得意,时间一久又频频落于下风。后观卤泊滩模式,它只是通过人工措施调整了滩上小环境内的水土成分分布,然后将自然元素的调配权仍交还给自然。除了自然,还有谁敢称翻云覆雨能手呢?


工业时代,人类的欲望随着科学的演进而一再膨胀,没有约束地挥舞自以为科学的利刃将自然砍得遍体鳞伤。后主业时代的人们在恶性扩张的反噬力作用下,总算想明白我们都包孕在自然之中。而今,“科学发展”的“科学”,不再意味着怎样征服,而是意味着怎样和谐共存。看似解决具体问题的卤泊滩模式,有科学发展的真意在内里闪闪发光。


落日下,行程的终点是没有开发的盐包,登上盐包眺望,四下荒滩和废弃的盐水地一片寂寥,像是在静静地等待着什么。而远处土地整理工程刚刚完工,我们叫不上名字的野鸟,在这片新开垦的土地上成群起飞和降落。


十年磨一剑,卤泊滩土地整理工程以人力顺应自然,让强大的现代机械和自然力协作,将顽固了几百年的盐碱地整为良田。卤泊滩这段前世是荒凉死寂、今生变生态乐园的生动故事告诉我们,在初步建成的市场经济体制内,在科学发展思想的指引下,在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原则指导下,土地整理事业大有可为,且必将为增加有效耕地、确保18亿亩耕地红线作出应有的贡献。自足而肥沃的“卤泊滩”,必将会在中国广袤的盐碱地上延展下去,将土地上白花花的泪痕洗去,孕育出绿色的希望。



女超人的耻辱melody亚欧洲大片精品免费观看视频链接链接